【历史】走进最早的中国
发布时间:
60年前,考古寻夏第一人徐旭生先生在洛河畔苦苦寻找。当地老农带他找到了一堆古陶片这是故事的开始。此后,夏鼐赵芝荃更多的考古人扔下文献,拿起手铲,到二里头遗址,寻找历史遗存,开启了尘封数千年的回忆。
2000年11月,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了一条新闻,标题为夏商年表正式公布,我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使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
2019年10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从此,最早的夏王朝走进了世人的视野。二里头遗址是最早的广域王权家夏朝的都城,自1959年被发现以,震惊外。这里发现了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
5月18日是际博物馆日,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一起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回望这段不朽的文明。
博物馆外景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遗址区南侧,是集展示夏代文化早期文明夏商断代工程和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
据史书记载,夏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距今四千年左右,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夏朝只存在于古文献。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在偃师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此后,几代考古人在此地进行了长达60年的探索,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夏代文物,提出二里头遗址乃夏都斟鄩所在地这一重大考古论断,并基本厘清了都城的范围及祭祀区宫殿区作坊区等遗迹分布。
这些实证,标志着夏朝正从传说具化为真实的可触碰的历史。
序厅长廊
深长的总序厅顶空的意象为大禹治水的工具耒耜,这种最早的农具也寓意夏代进入农业社会。两侧长浮雕设计以光辉肇始王朝开端拨云见日宏基华夏为主题,以二里头文化珍贵文物重大遗址发现主要遗址为载体,构建礼仪轩昂的王朝气象。
夯土墙
博物馆外观采用旧紫铜和夯土墙为主要材料,夯土墙采用现代夯土工艺,结合紫铜清水混凝土等元素,设计规划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夯土单体建筑。夯土是早期遗址文化的象征。
大禹像
大禹因治水有功,获万民拥戴,舜帝之后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禹征三苗,奠定统治基业,划定九州,开立夏,终成为夏朝的首任君王。
乳足陶鼎
炊器。陶器是夏朝人最常用的生生活用具,种类多样。
陶蟾蜍
祭祀用器。该蟾蜍匍匐在地,生动逼真。在古人眼,蟾蜍为吉祥物,常用于祭祀场合。
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一座一级大墓,发现时放置于墓主人尸骨之上。龙身由2000余片绿松石粘嵌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仅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长64.5厘米,部最宽处4厘米。龙身呈波浪状,曲伏有致,色彩绚丽,工艺高超,被誉为华夏第一龙。
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使华龙有了最早最真实的依据,它证明至少在夏朝,华夏先民已经拥有了龙蛇崇拜的俗。
乳钉纹青铜爵
1975年出土,通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1.5厘米,厚0.1厘米,被誉为华第一爵,是极其罕见的夏朝青铜器,典雅高贵,器型舒展轻盈,因爵上有乳钉纹饰,故得此名。
七孔玉刀
礼器。1975年出土,长65厘米,宽9.5厘米,最厚处0.4厘米,采用玉石材料制成,刀身扁,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纹饰精美,保存完好,刀身上有七个等距排列的圆孔,乃玉珍品。该玉刀为二里头遗址目前出土最大的一件玉器,是力量和王权的象征。
玉璋
礼器。二里头文化四期文物,长4648厘米,宽4厘米,由器身柄部及二者之间的阑组成。造型精美,器型庞大,气势恢宏。牙璋作为二里头文化典型玉礼器之一,随着二里头文化的扩张,将王权礼制的影响辐射到南和更广大的区域。牙璋就像后世的虎符一样,作为君主给将军带兵之权的信物。
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礼器。1984年在二里头出土。该物件通高16.5cm,宽11cm。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他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骨猴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墓葬之,使用动物骨骼制作而成,通体磨光。个头仅有指头肚大,猴脸人身,抱膝蹲坐,只能透过放大镜才能看清。
网格纹铜鼎
1987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此器为敛口折沿环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一带状网格纹,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穿越时空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采用高科技手段,结合VR等新媒体技术,通过模拟手段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参与文物的发现辨别探索和修复等过程,到夏朝体验生活旅游参观。
仓储式陶器展览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陶器,有作为炊器用作蒸煮的罐鼎和鬲,用于蒸食的甑和甗,作为盛食和存贮器的盆盘豆簋和杯尊瓮缸等,以及作为食物加工的钵刻槽盆等。二里头文化分四期,该展厅将四期代表性的陶器进行了集展示。
二里头夏都遗址
郭庆波 文图